我們為何會喜歡收到明信片的感覺,為何會被一張小小的照片感動,

又,為什麼會想要寄出明信片呢?

 

對我來說,當我們寄出明信片時,不論是寄給遠方友人或是自己身在異鄉想起親友,

背後的念頭,往往都羈絆著相當深厚的思念,我將那稱之為牽掛

當你將這份思念化作明信片寄出後,一切就圓滿完成了嗎?

在雙方重新相聚之前,那個牽掛的心念始終還是懸在那裡吧..?

 

牽掛系列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萌生的:

既然一個完整的心意傳達,必須在重逢之後才能真正化解

那一塊尚未完成的拼圖,就必須由寄件人小心收著,

直到兩人相聚那天,一同親手完成這塊思念拼圖

 

No.001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完全不合這個網誌原本設定的性質,
但是因為個人工作涉獵了一些再生能源產業的東西,看了影片實在忍不住想說幾句...
這影片有點出許多好問題,但也有很多挺核的地方過於武斷,
尤其是再生能源的部分他否定風力跟太陽能的理由太薄弱也太主觀。
另外,"犧牲少數人來成全多數人"也是典型多數暴力的思維,我無法苟同

核能只是電力供給的一種解決方法,這辦法到底好不好,則取決於人們對於供電的評價標準
---哪種才算好的發電? 最有效率? 最便宜? 還是最安全?
為了穩定的電力供應來維持日常生活及企業運作,
你願意承擔高額的電費補償,還是機率微小但一發生就是大毀滅的風險?
這問題見仁見智,只是得先確立評估的價值基準,才說得上哪種發電方法好,以下純屬個人見解。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身邊的人幾乎全換了手機,充分地感受到咫尺天涯的疏離感

才不過幾年的時間,我們不知不覺地開始信仰臉書,靠它對外溝通、彰顯個人品味

甚至藉此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把自信心和情感支柱都建立在雲端的虛幻空間

按讚被轉化成一種肯定權,而輕鬆握有評價別人的權利說穿了可帶來優越感

但同樣地,自己也被這樣的潛意識洗腦,開始不由自主地期待FB響起"xxx覺得你的留言很讚"的時刻

即使是陌生人也好,其實只要有人就好,因為若沒能獲得關注,就好像自己的存在也跟著打了折扣

---儘管身旁往往正有著許多想與你對話的熟悉臉龐

 

真實互動的情感在擁有的當下感受不深,直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重量

而溫水煮青蛙,我們太習慣把身旁的溫度視為理所當然,忘了活生生的人更需要也更值得用心經營

等到終於發現感情裂痕時 往往已無法弭平缺口

於是,情感疏離的空虛感把我們再度拉回討讚的一瞬滿足,再不斷地惡性循環下去

 

也許我們都已慢慢染上了這"Likecoholic"世紀傳染病

就像這部短片點出來的: 不按讚不會死,沒人按讚就寂寞得要死

其實越是低頭,越是寂寞。

文章標籤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BR


難得看到一本深受啟發的書,雖然是正經的主題,可是出乎意料的好看。
推薦跟行銷沾得上邊的人看一下,有種把行銷完整補完的踏實感。

文章標籤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shift 0  


 

我猜想,當你漫步在回家的路上、穿梭在熙攘人群車陣之中、或在夜深人靜獨自看著絢爛燈火的時候,偶爾也會有以下的感觸: 這世界好像跟以前很不一樣究竟是哪裡變了? 未來又會怎麼樣呢?
好吧,就算真的不再一樣,但那又怎樣、跟我有甚麼關係?

文章標籤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網誌籌備中

希望能夠盡快完成準備工作

讓這個地方活起來 帶來更多好東西: )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