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shift 0  


 

我猜想,當你漫步在回家的路上、穿梭在熙攘人群車陣之中、或在夜深人靜獨自看著絢爛燈火的時候,偶爾也會有以下的感觸: 這世界好像跟以前很不一樣究竟是哪裡變了? 未來又會怎麼樣呢?
好吧,就算真的不再一樣,但那又怎樣、跟我有甚麼關係?

 往往,隨著心中的疑問不斷發散延伸,最後複雜到我們耗弱的大腦無法負荷的程度時,我們就會決定放自己一馬,暫且拋開這些令人頭痛的大哉問,先決定等下要吃什麼再說。而今天要推薦的認真書:The Shift,也許解不了所有的謎團,但至少能為我們這些對未來感到焦慮徬徨的迷失者點起一盞明燈,以常人無法企及的歸納深度,有條有理地帶大家洞察生活周遭的細微轉變,看進問題的本質,以更深刻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即將面對的新世界。 

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不能再用現在的標準為自己和下一代做選擇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把許多工作方式都視為理所當然,朝九晚五的生活、為一家公司工作、花時間陪伴家人、週末放假、上班時和熟識的同事一起工作,但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未來的工作方式將變得更難以理解、也更難以捉摸。

  未來我們可能不必出門工作,但得吃著一個人的午餐;可以為多家公司工作,但只能用三分鐘處理每件事。有機會接觸更多人事物,但更難精通一項技能;有更多機會賺錢,但也見到更多擠不進主流社會的新貧階級。可以活得更長,但也必須工作得更久;可玩樂的事物更多,但焦慮感和自我中心也更強。不必再為工作賣命,有機會選擇更平衡的人生;不必屈就組織規章,靠創意建立自己的事業。

 有些轉變正在我們眼底下悄悄地發生,轉瞬之間也許就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帶來莫大衝擊。而我們卻渾然不覺、視而不見,以為照著一貫的思維努力下去就能讓自己的生活步上正軌。

 ,我們要面對的未來景象已經和上一輩大不相同,如果不能正視這一點學會獨立思考,與世界的距離將會越來越遠,跟前人同步沒入歷史。對此,倫敦商學院的葛瑞騰教授Lynda Gratton)濃縮了她為MBA學生開的熱門選修課工作大未」,列出逐漸扭轉世界的五大力量,細講這些力量將如何型塑我們的未來,最後提出我們該如何作好準備迎戰新生活。這五大力量分別是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改變(包括高齡少子、世代差異)、社會變遷和資源問這些力量的起源和交互作用不在此贅述,把版面好好留給伴隨而來的三大轉變,告訴大家未來很可能發生哪些不一樣,而我們又該怎麼辦。  

Shift 1: 一技之長還不夠: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the shift 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以往只不過是因為出生在印度鄉下或非洲偏遠地區,就被廣大世界排除在外的族群,未來,只要善用頭腦、企圖心強,就能加入全球人才庫。而不愛動腦、沒有企圖心的人無論出生在何處,都可能淪為新貧階級 

 作者特別以美國年輕女孩(但卻愛打魔獸XD)例,即使在先進已開發國家中,不積極思考培養不易被取代的專長,很輕易地就會被世界各地能把網路用來推銷自己的草莽精英擠下去,在未來職場,虛擬分身能達到的高度,比你實際在哪裡重要多了。另外,此書也認為中世紀工匠般的思考模式將日趨重要,且無論學習任何技藝,個人特色都是成為高手不可或缺的」,要能掌握難以取代的專長,打造出個人品牌,並時時提防自己陷入無意義的差異化 

從雜而不精的通才變成跨領域的高手

 今天的挑戰在於,如何一方面努力培養某個領域的深度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建立網絡來利用其他人的深度知識 

靠單一技能過一生的時代過去了,在不同人生階段跨界學習,培養相關領域或截然不同的專業將成常態。累積一種以上扎實專業,而非樣樣通、樣樣鬆,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一技之長還不夠? 我可連一技之長都還沒有! 商管背景雖有深度思考的軟實力,但具體可靠的硬實力卻闕之弗如,正是「樣樣通、樣樣鬆」的最佳箭靶。和理工學生相比,他們要進修這些貼近生活的經商觀念比我們去了解電子學、程式語言容易太多。所以,從第一步起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要再以「學了這個以後想做什麼都可以」來搪塞自己的毫無頭緒

以前的人有兩種選擇: 1)做個雜而不精的萬事通,什麼事都略懂皮毛,能多方下注避免風險; 2) 靈活度不夠的話,一輩子只專注於一個專業就夠了。是,高度專業分工的工業革命已進入尾聲,在知識經濟時,將會面臨無遠弗屆的線上競爭,半調子的能力有跟沒有差不多。因此,你必須先在一個領域深度扎根,之後再跨越到相關領域,或甚至跳到截然不同的領域,成為跨領域高手

雖然說「雜而不精的通才和「跨領域的高手乍看之下好像只是精通程度的差別,但細想之後覺得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樣樣都學的通才其實只是以同一招就想要橫行江湖,而跨領域高手則是要慎選少數幾門練到純熟,並能結合迥異的領域激盪出強大的交互綜效。這一點逼迫我開始努力思考我希望培養什麼專長、到底有興趣投入時間跟心力去研究什麼,至少要有一手紮實的硬底子搭配一門一法通萬法通的軟技能,才足以應付越來越難以捉摸的世界。

麼,還沒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會做什麼的人怎麼辦?至少作者點出了四大技能領域:健康養生簡約節能創新創,和教育照護,同時他也提到共同創造社會參與微型創業將興起,這些都是很好的線索,如果有哪個字勾起了你的注意,多花幾分鐘閉上眼睛想想吧。我相信未來高度客製化的產品將取代如出一轍的版型,而在大集團下微型創業,各組織既獨立運作又共享資源,齊創規模經濟的模式,很可能就是實現大量精緻客製化的最佳途徑。

 

Shift 2: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the shift 2

忘記競爭,學會連結 

標準化生產的工業社會,資本與資本、員工與員工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結果讓每家公司都是敵人、每個人都是競爭者。因此,傳統的工作觀強調一個人應該有強烈的企圖心,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但進入知識時代,每個知識載體間都會有差異,所以你要懂得與人串聯、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產生更大的創新。競爭心理反而讓你處於劣勢,你必須比以前更用心經營人脈,才不會被排除在外。因為一方面,你需要憑藉自己高超的本領脫穎而出,同時又必須成為團隊的一份子,和其他高手通力合作,一起創造價值。

 對於怎樣才是「更用心經營人脈」,我的態度反而比較守舊。我能相信書中所謂「親密戰友」的同盟關係,卻對「建立廣大創意智囊團」的作法有些疑慮。我們都看到了網路和社群的結合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強大媒介,社群成了新的交誼廳、交易平台、以及最能達成個人行銷的終極媒體。不論是尋人、求知、逛街、娛樂,都偷偷變身成一個個滑鼠按鍵,如果你有什麼大事想昭告天下或徵求意見/對象,恐怕沒有任何工具能翻得比臉書更快。

可相對地,在分享和隱私之間、在溝通和通緝之間,我們不由自主的陷入交淺言深、隨時監控的危機。不論是隱私控管多嚴格的網路空間、行會組織,請強迫自己做好心理準備:任何內容一但貼上網,秘密再也不可能是秘密。這也是我一直對社群隱私死守最後一絲堅持的理由。任何事情都是雙面刃,一方面害怕被排除在人群之外,一方面又擔憂自己不知不覺地被強力曝光外加宣傳濫用,在享受便捷的六度空間之餘,千萬不要忘記無限的連結脈絡到頭來也會將你捲進天羅地網之中。

趕時間趕到沒了時間

當全球50億人相互連結,愈來愈積極互動時,會產生無窮可能。挑戰則是:在愈來愈虛擬化的世界,避免變得與世隔絕,另一方面又要禁得起誘惑,不要因為貪多,讓生活變得片段化。想在高度連結的世界得到最大好處,必須改變對合作、連結、創新的基本心態。我們的生活之所以會被切割成片片段段,是因為我們總是想做太多事情,而沒有好好建立網路,讓別人分擔我們的肩頭重擔。如何抉擇和設定優先順序變成更深刻的問題,我們將面對漫長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短距離衝刺。」

書中描述片段化的情節是我最深有同感的一段,雖不全是親身經歷,卻能充份感受那樣的光景有多麼恐怖。拜科技之賜,現在我們有了各式各樣光速傳遞訊息的管道,事不論大小全都會十萬火急地竄進你的視窗和頻道:上一秒才跟身旁的人討論幾句,立刻就被惱人的手機鈴聲插隊要你思考另一個來自遠方的要求;轉過頭螢幕上已跳出五封新信件,才匆匆掃過幾行字,手機又冒出數封簡訊、LINE、以及FB社團貼文。

的確,「Multi-tasking」是工作的必備技能,但過度的多工處理加上無所不在的通訊設施,讓人喪失了喘息的餘地,於是你再也無法享受慢慢摸索學習的樂趣、沒有時間專心思考一個複雜的難題,我們只能不斷地收集速成攻略,匆促下達治標不治本的初階指令,再趕著把自己塞進下一個車廂裡。由於時間只夠速戰速決,我們漸漸地學會把問題拖過一個又一個明天和下一次、慢慢地遺忘如何寫一篇文情並茂的完整散文、更不記得嘗試創意玩到廢寢忘食是什麼樣的感覺。更糟的是,你的大腦會被燒成失速的火車,只會在高速運轉和當機重開兩種模式間來回擺盪,到最後,我們再也學不會徹底的放鬆和放空

嘿,我們真的需要同時處理這麼多事嗎? 真的需要隨時on call嗎? 如果切掉電源認真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到好,是不是就可以少好幾次迅速卻又磨人的往返? 對於這個將越來越棘手的趨勢,我覺得從現在開始採取選擇性的off line是苦口良藥----至少在我關掉”YOU GOT MAIL”的彈出視窗之後,我的神經舒緩多了。

Disconnect to link in 

前幾天看到一段相當貼切的影片:當我們低頭滑進網路的同時,周遭的人事物就像空氣一樣瞬間蒸發,不論身旁發生了多動人的事,我們全都罔若未聞。當有一天我們真的always on line的時候,柔軟真實的溫度將悄悄離我們而去。沒錯,工作很重要、跟世界連線很重要、跟各地的朋友交流很重要,但請不要忘記最重要的小事。當他就在你身邊的時候,請一定要抓緊這幸運的時刻,那會是無數離散之後,再怎麼click & touch都無法觸及的美好瞬間

 

Shift 3: 經驗比錢有價值: 從貪婪消費者變成熱情的創造者

the shift 3  

做起事來像個專業工匠,玩起創意來像個孩子 

傳統公司喜歡透過行政管理來保持理性和一致性,反而抹殺了工作的樂趣與遊戲的氣氛。在工業革命後崛起的企業官僚組織中,工作不再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大多數人對於經由工作而產出的成品感到非常疏離,反而只能透過金錢報酬間接感受到自己創造的價值。所以我們愈來愈根據別人付我們多少報酬,而不是自己生產了多少,來定義自我價值和工作的價值。原本人們乃是從工作與價值之間的緊密連結,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後來兩者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隨著傳統工作生涯式微,你將更有機會在工作上做出個人選擇。但你必須深入了解你是誰、你的信念,以及取捨的後果,並做出困難抉擇。你必須認真思考你想過哪種工作生活。傳統工作方式讓別人為我們做選擇,未來我們將為自己做出選擇。我們要如何開創自己的未來?第一,我們創造的未來會愈來愈取決於個人獨特的需求、能力和抱負,而不是由我們任職的公司來決定;第二,獲取經驗將取代薪酬和消費,成為未來重要的工作動機。 

更多的金錢根本買不到更多的快樂,知所節制將變成人們的新渴望 

過去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中許多人愈來愈貪得無厭,拚命工作賺錢消費,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樣高薪酬和高消費的傳統工作觀已不合時宜。在未來工作生涯中,個人與工作的關係不再以薪資報酬為核心,而是需要在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取得平衡。忘掉以前吃苦工作,只為了賺錢消費的扭曲邏輯,在新世界裡,人生每一刻都是學習的里程,根本不需要(也很難)去分工作還是休閒效益也不只在消費時才產生,不花一毛錢的付出與分享,往往讓你與他人的人生都更美好。人們將漸漸領悟到工作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而不是賺取更多的金錢與物質。

未來我們將不再拚命追求大量消費,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志向與熱望,例如家庭生活品質、對朋友的深度關愛,或開創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生涯,或重新聚焦於創意和藝術。事實上,識、創意和創新將成為未來工作的基石,而我們對工作的感覺和態度將影響創新的成果。唯有當你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好玩,有追求卓越的動機,並在過程中感覺受到挑戰時,才能真正培養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書中翻來覆去把這段寫了太多次,我強烈認同但真的無法再換句話說了XD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的變
強,但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如此痛苦地做著無法喜歡的工作?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好不容易找到夢想,卻連Give it a try的魄力都沒有? 
有多少人是真的為生活所逼身不由已;有多少人在社會家庭的期許壓力下為了面子而坐困愁城;
又有多少人只是縮在舒適圈中拿各種看似深思熟慮的成熟藉口來保護自己害怕失敗、缺乏行動力的脆弱自信?

我只能說,不知道該說我們抗壓性太差還是太過浪漫,
但真的希望我們這一輩的人滿心想叛逃傳統的同時,拿得出足夠的勇氣和智慧開創新的工作面貌

希望下一個一百年,真的可以好的很不一樣。
 
Yeah, I know it sounds silly, but if you always say "NO", there's definitely not a chance to win a "YES".

 

[結語]

不論我們再怎麼留戀回不去了的從前,時間也不會大發慈悲停下腳步多等我們一秒鐘。

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 書商簡介也許寫得過於危言聳聽,但大方向來說我是認同的:

「如果你不改變,你可能辛苦工作到65歲仍存不到足夠的錢退休;如果你不準備,總是隨波逐流,你有可能永遠領低薪、做自己不愛的工作,永久留在社會底層;如果你不覺醒,只知往前衝,一切向錢看,卻看不清真正的自己,到頭來可能犧牲了人生最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你適用於以下三種任一的形容詞: 

- 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景象感到好奇 

- 有時會困惑到底是不是我們太草莓傲嬌,才會難以跟父母長輩溝通職涯抉擇 

- 在被迫長大的過程中隱約地感到「Hey, isnt there something wrong?
  總覺得這社會中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工作觀、價值觀不太對勁,
  好像大家弄錯了或忘了什麼更重要的事;

那麼,這會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

 

推薦給每一個和我一樣,對未來或多或少總會惶惑不安的你。

 

 

arrow
arrow

    cha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